總體來說,2011年有超過70%的房企依然延續了業績增長態勢,但增速明顯放緩,期末存貨、貨幣資金、一年內到期負債指標普遍不太樂觀。
綜觀177家全部上市房企2011年業績表現,并進而擴展到所有房地產企業,按照銷售額高低,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梯級。
第一梯級是300億元以上。2011年房地產銷售額在300億元以上的,共有14家企業,分別是萬科、萬達、中海、恒大、綠地、保利、碧桂園、龍湖、華潤、綠城、雅居樂、金地、世茂、富力。這14家企業,又明顯分化為兩個“重量級”:前六家銷售額均超過700億元,后8家都是三、四百億元;排名第六的保利和排名第七的碧桂園相差了整整300億元。
第二梯級是100~300億元。2011年銷售額在這一區間的有20家左右。其中,上市房企有13家,分別是招商、遠洋、SOHO中國、融創、華僑城、佳兆業、恒盛、華夏幸福(600340,股吧)、新城、首創、瑞安、金科、合景泰富。其余幾家都是非上市公司。
第三梯級是年銷售額在30~100億元區間的企業,有130家左右。其中,建業、萬通、億達、花樣年、禹州、中駿、魯商、天地源(600665,股吧)等。處于這一梯級的非上市公司較多,大都是二三線城市中排名居前的企業。
第四梯級是10~30億元。處于這一梯級的企業數量約有1100家。其中上市公司有華遠、億城、中弘、鑫苑等。這類企業大都有3~10個項目,屬于典型的“三多”企業(在多個城市同時開發多個項目,有多種項目類型)。
第五梯級是10億元以下。這類企業通常有1~3個項目,基本屬于項目法人或單一城市型房地產企業,即通常所說的小型企業。這一梯級的企業數量最多,占總數的90%以上。
評價一家企業的業績以及所處梯級,絕非只是簡單的銷售額。在《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管理藍皮書》(2011)中,我們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業績指標分為6類34項。其中銷售額是“規模類指標”中的一項指標。其他還有營業收入、凈利潤、開竣工面積、項目數量等。
事實上,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才是房地產企業“規模類指標”中的核心指標。畢竟,對企業來說,收了多少錢,賺了多少錢,才是最重要的。
在此特別想說給中小企業的是:不要過度關注銷售額、營業收入、凈利潤等規模類指標,而是應將關注點轉向財務相對指標上。也算是要從追求做“大”,轉到如何做“好”。其實,許多相對指標,如利潤率、凈資產收益率ROE、周轉率、財務杠桿率等,中小企業并不比一線房企差。
在現在的市場形勢下,實現由規模增長模式向質量效益增長模式的轉型,才是最重要的。
如果中小企業能夠盡快由被動變主動,轉變發展模式,練好內功,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,也極有可能實現逆勢突破,躍入上一梯級。
眼下,我們要做的應是:抱****希望,盡****努力,做最壞打算,持最好心態;記住該記住的,忘記該忘記的,接受成事實的,改變能改變的。如此,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。